一起聊聊“臨終關懷”
希望更多人能夠了解,讓逝者臨終前可以安詳的、平靜的離去。
01.誤區
關于臨終的認識,人們普遍存在很多誤區。
很多親屬子女認為自己努力給臨終患者提供最優醫療資源來延長患者生命,才是盡孝,事實上卻忽視了他們的心靈需求。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被動地接受這樣的“待遇”:
一是過度治療: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創傷性的治療;
二是治療不足: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適,直到死亡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解脫,他們離去的時候,面容定格在扭曲的痛苦上。
02.減輕痛苦
臨終期一般為10-14天(有時候可以短到24小時)。在這一階段,醫生的工作應該從“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減輕痛苦”。
臨終病人常處于脫水狀態,吞咽出現困難,周圍循環的血液量銳減,皮膚濕冷。呼吸衰竭使臨終病人喘氣困難,給予氧氣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他們已失去了利用氧氣的能力,此時給他們供氧無法減輕這種“呼吸饑餓”。
正確的做法是:打開窗戶和風扇,給病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必要時使用藥物緩解癥狀。
吞咽困難,出現無法進食、飲水狀況。當吞咽困難使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時,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瀕死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饑餓。此時給病人喂食還會造成嘔吐、食物進入氣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掙扎等后果,使病人無法安靜地走向死亡。
靜脈輸液雖然能解決陷入譫妄狀態病人的脫水問題,但同時帶給病人的是水腫、惡心和疼痛。
03.陪伴、安詳、交流
當進入死前最后6小時,清醒者僅占8%,42%處于嗜睡狀態,50%處于昏迷。所以,家屬應抓緊與病人交流的合適時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隨著死亡的臨近,病人的口腔肌肉變得松弛,呼吸時積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會發出咯咯的響聲,醫學上稱為“死亡咆哮聲”,使人聽了很不舒服。
但此時用吸引器吸痰常常會失敗,并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應將病人的身體翻向一側,頭枕的高一些,或用藥物減少呼吸道分泌。
瀕死的人在呼吸時還常常發出嗚咽聲或喉鳴聲,此時可用一些止痛劑,使他能繼續與家屬交談或安安靜靜地走向死亡。
沒有證據表明緩解疼痛的藥物會加速死亡。
聽覺是最后消失的感覺。
所以,把你想說的話,告訴他吧,
即使他已經無法回應,但他依然聽得到。
01.誤區
關于臨終的認識,人們普遍存在很多誤區。
很多親屬子女認為自己努力給臨終患者提供最優醫療資源來延長患者生命,才是盡孝,事實上卻忽視了他們的心靈需求。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被動地接受這樣的“待遇”:
一是過度治療: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創傷性的治療;
二是治療不足: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適,直到死亡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解脫,他們離去的時候,面容定格在扭曲的痛苦上。
02.減輕痛苦
臨終期一般為10-14天(有時候可以短到24小時)。在這一階段,醫生的工作應該從“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減輕痛苦”。
臨終病人常處于脫水狀態,吞咽出現困難,周圍循環的血液量銳減,皮膚濕冷。呼吸衰竭使臨終病人喘氣困難,給予氧氣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他們已失去了利用氧氣的能力,此時給他們供氧無法減輕這種“呼吸饑餓”。
正確的做法是:打開窗戶和風扇,給病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必要時使用藥物緩解癥狀。
吞咽困難,出現無法進食、飲水狀況。當吞咽困難使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時,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瀕死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饑餓。此時給病人喂食還會造成嘔吐、食物進入氣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掙扎等后果,使病人無法安靜地走向死亡。
靜脈輸液雖然能解決陷入譫妄狀態病人的脫水問題,但同時帶給病人的是水腫、惡心和疼痛。
03.陪伴、安詳、交流
當進入死前最后6小時,清醒者僅占8%,42%處于嗜睡狀態,50%處于昏迷。所以,家屬應抓緊與病人交流的合適時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隨著死亡的臨近,病人的口腔肌肉變得松弛,呼吸時積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會發出咯咯的響聲,醫學上稱為“死亡咆哮聲”,使人聽了很不舒服。
但此時用吸引器吸痰常常會失敗,并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應將病人的身體翻向一側,頭枕的高一些,或用藥物減少呼吸道分泌。
瀕死的人在呼吸時還常常發出嗚咽聲或喉鳴聲,此時可用一些止痛劑,使他能繼續與家屬交談或安安靜靜地走向死亡。
沒有證據表明緩解疼痛的藥物會加速死亡。
聽覺是最后消失的感覺。
所以,把你想說的話,告訴他吧,
即使他已經無法回應,但他依然聽得到。